网站首页 > 新闻频道 > 正文阅读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混乱下躁动青春

2016-05-01 09:48  时光天堂电影小组

91 年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因为去年要出高清修复版而再次火热,但印象中,凭它在台湾电影中的地位,时常要被拿出来评说,公众的视线里它从未缺席。这次我终于看完了它,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电影,于一群青春少年中窥见 60 年代台湾的面貌。实际上青春片总是和时代分不开,台湾自不必说,大陆也有王小帅、姜文等导演的文革、" 老三线 " 时期青春片,贾樟柯导演专注八九十年代的社会变迁,娄烨导演更是拍出了《颐和园》里遭禁的 80 年代末那场政治风波。只是 90 年代后的青春,社会趋于稳定,开始走向富足,于是这个时代的少男少女们的青春,不再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他们的青春更纯,也更简单。有时我会怀念杨德昌、王小帅、娄烨等导演片中的青春,虽然我未曾经历,但总有一种厚重感,相比之下,90 后、00 后的青春,显得小打小闹,虽然我对它熟悉得多,但矛盾少了,也就不再那么醇。

所以这是一篇肤浅的影评,因为我对《牯岭街》里 60 年代的台湾并不熟悉," 只有当你真正领会一部作品时,才有资格去评论它。否则,任何观点都是肤浅甚至粗鄙的。" 但我仍然想为这部电影写点什么,因为这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影片。杨德昌导演已逝,也许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电影,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关于旧时的记忆只会一点一点地消逝,旧时风物在不知不觉中悄无声息地没入历史长河,连浪也不会翻一下。写到这里恋旧的人总会感伤,时时想回到旧时去,因为对新时新事少有希冀,一如《牯岭街》中的人。

我模糊地了解一些那个时代的政治景况,外乡人随国民政权移居台湾,心系大陆,但随着时间流逝回乡的希望渐灭,一群天南海北的人挤在一条街上,类似于旧时北京大院,往大了说,是挤在台湾这个小岛上,心里的压抑和不安定可想而知,何况天南海北,观念习惯各有不同,这样一看更像是一群难民挤在一个四面环海隔绝的小岛上。加上当时时不时爆发出战争之说,坦克堂而皇之从街上开过,令这些人内心激动的同时又游荡着不安。如《牯岭街》中海外归来的父亲的朋友,便劝父亲死了回大陆的心。而政治上的排查又加重了人群中的不安,排查中落井下石、勾心斗角这些人性阴暗,又令人对未来、对世事失望。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一群混乱的人,一群混乱的心。

当时年仅 14 的张震扮演《牯岭街》里的小四,他身边的小团体——小公园和 217,已有黑帮的雏形,时常有大大小小的火拼。校园里的老师则是一派官僚作风,本应最纯洁的校园也浸染在整个政治大环境中。大人们忙着肃静政治特务,划清政治立场,小孩们忙着拉帮结派,广播播报考上大学的人和政治犯,如同大陆文革时期,一个家庭养活几个孩子,日子略有拮据,60 年代的台湾竟和文革时期的大陆有某种重合,实在令人感叹。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混乱下躁动青春

一开始,小四和他的父亲(张国柱 饰)是游离在外的异类,本分念书、做事,内心信仰公平正义,相信努力能有美好未来。面对当时混乱的整个社会,他们的力量是微小的,外界的强势对他们内心的打压,令小四永远都是一张阴郁的脸,父亲则变得更加固执甚至神经质。这在王小帅的文革片《青红》中也是如此,外界力量之强大足以重塑一个人,而很少有人的信仰强大到能够与之抗衡。又如时下,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吧,此不赘述。何况小四尚读高中,对人事懵懂,他是不知不觉地卷入小团体中,卷入火拼,217 老大 Honey(林鸿铭 饰)的死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正式拿起刀杀人,成为小团体的一员。对 Honey 的复杂感情,崇拜、熟悉、相惜,加之小明(杨静怡 饰)的作用,他开始在内心深处想取代 Honey。小四后来抓住小明,情急之下说:" 只有我能够帮助你,因为,现在我就是 Honey。" 印证了这一点。而校方处理考试作弊事件,不公正地对无辜的小四做记大过处理,对小四父亲大耍官僚威风,以及父亲此时遭政治审查,周遭的人情冷暖,都对小四走入歧途起到催化的作用。

尽管 Honey 的镜头只有寥寥几个,但个性鲜明,其身上英雄情结和疏离感令他成为整部电影中的亮色,观者过目不忘。Honey 处理小四追求小明的事很有一种英雄末路的伤感和惺惺相惜,而小四也似乎在内心感觉到了什么,他和 Honey 面对面坐下来谈话,注视着他,眼神专注而透着理解,外表温柔的小四内心其实也是向往 Honey 身上的英雄风采的吧,他被混乱的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方面希望自己强大起来,一方面希望自己改变这个混乱的局面,所以他劝小翠(唐晓翠 饰)从良,劝小明斩断与多个男生纠结不清的关系,在遭到小明拒绝后,愤而拔刀刺入她的身体,嘴里喊着:" 不要脸,没出息!" 这是他对改变不了混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他实际上是迷惘的。

在那样一个年纪,意气风发,有无限的 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改变现实,却缺乏实行的实力,被现实一再打压,最终要么如他的父亲畏缩屈从,要么走向自毁。那些不肯选择前者的,最终都走向了自毁,如 Honey、杀死 Honey 的山东(杨顺清 饰),还有小四。飞扬跋扈的滑头(陈宏宇 饰)活了下来,因为他最终悔悟,家庭背景硬实的小马(谭志刚 饰)也平安无事,因为他依附权势。看,在青少年的这个小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如同置身于社会的大人,有迹可循,这是自然规律,还是时代造成的不幸?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混乱下躁动青春

而一个特殊的人物,小明,同样屈从于现实,却最终死了,是为什么?我不太明白,但是小明这个人物格外地带着悲剧感。因为她生长在一个寄人篱下的家庭,之前也少不了颠沛流离,她也许比别人更早就生活在混乱与不安定之中,只是她不能像男人一样去火拼,她有自己的方式,那就是乱结交男朋友,利用他们帮她得到安定,或是改变些什么。她是一个很聪明也很世故的女人,她的心理成熟年龄超过小四,因此小四根本驾驭不了她,Honey 也是,她评价 Honey:" 他总是不服输,想让人看起来觉得他很厉害,其实他是很好的人 "(大意),和她暧昧的医生要结婚了,她跟他说:" 不要跟她在一起,她不适合你的。" 言语和神情中的淡定让她看起来像母亲,像长姐,而这份远超年龄的淡定和洞察,也让人有点不寒而栗。她就那么定定地看着你,眼神平和,而你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杨德昌导演对色彩和镜头的把握极美。色彩泛旧,和电影主题映照。多处长镜头、定格,意犹未尽的感觉甚浓,放空的时间似是另一种诉说,观者自己去体会,你永远都不能确定导演想说的是什么,这是杨导的秘密,而他告诉你这里有秘密却不说明秘密是什么,吊人胃口,同时又给电影增添了一番意趣,真是又狡黠又独到的想法。

印象比较深的,是开始的一段长镜头,长长的牯岭街,两旁绿树成荫,阳光洒下斑驳,路上人来人往,足足定格了一分半钟。导演似乎在缅怀那段过去的岁月,又似乎在为故事开场做酝酿,此时的牯岭街颇有一番岁月静好的意味。往后则再也没有这样的镜头,多的是黑夜中的暗镜头,特别是火拼,都是黑漆漆的,人影匆匆跑过,动作看不清,偶有亮点,或是灯光,或是刀光。这样隐晦的手法娄烨导演的《颐和园》里也有,都是表现混乱和躁动,还有黑暗中的罪恶。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混乱下躁动青春

另一个镜头,近结尾时小马和小四翻脸,两人在小马家门口谈话,镜头中,小马的半个身子时而隐于右侧遮挡物,而小四则完全看不见人,观众只能听见对话。这种出离镜头,暗示小四与小马之间的疏离,看不到人也突出了对话,导演是想好好突出这场对话,因为这是小马和小四友情的转折,也是小四自毁之路的最后一个转折点。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混乱下躁动青春

这是一部值得看好几遍的电影,然而大陆观众终不曾经历过那段历史,只有曾身在其中的人才能写出深厚的影评,其他人只不过以管窥豹罢了。属于 60 后大陆观众的,是王小帅、姜文之类导演的电影,属于 70 后的,是娄烨等导演的电影,那么属于 80 后、90 后的呢?难道只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么?未来,且等看。

上一篇:《遇见你之前》曝预告“龙妈”玩小清新 下一篇:坚决不将梧桐妹给前夫带 贾静雯落泪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