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频道 > 正文阅读 >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30,2015年诺贝尔奖的第一个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率先揭晓。随后,一个中国人并不十分熟悉的名字——屠呦呦,进入了公众视线并迅速在网络上刷屏。这位85岁的中国药学家,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然而,屠呦呦教授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一次次认真研究验证的结果,让我们向这位埋头研究的老人致敬!
昨天11点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常务秘书乌尔班·林达尔和三位评委进入诺贝尔大厅。林达尔先用瑞典语、然后用英文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另外一半授予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波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另外两名获奖科学家则因为“有关蛔虫寄生虫感染新疗法的发现”而获奖。他宣布的同时,会议室大屏幕上出现了三位科学家的黑白照片和简介。最右面的照片是屠呦呦,她带着眼镜,嘴角微微带笑。下面的介绍是,“生于193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院,北京,中国”。
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屠教授,一直被国人称为“离诺贝尔科学奖最近的中国人”,“与诺贝尔科学奖失之交臂的人”,因为2011年她曾获得过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确实,对屠呦呦来说,虽然她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但实际上,这一疗法并不“新”。“1971年10月4日,那是第191号样品。在实验室里,我观察到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8年前,屠呦呦接受记者采访时依然清晰地记得40多年前的情景。
40多年来,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40年后,屠呦呦终于得到诺贝尔奖的桂冠。
“我们和中国的科学家的沟通不是很多。”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教授对本网记者说,“我从未跟屠呦呦有过接触,据我所知其他评委们也没有过。只是通过看她的研究成果翻译版本,再加上自己认真的调研、了解,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逐渐对她的成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
事实上,直到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公布,委员会仍然没有和屠呦呦联系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下设的评奖委员会负责评选和颁发。根据传统,在发布会召开之前评委会应该通知有关获奖者,并在发布会现场连线获奖者做短暂采访。但到新闻发布会结束时,屠呦呦仍没有联系上。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新闻官安玛莉·杜曼斯基拜托本报记者帮忙找到屠的联系方式。“我们要亲口告诉她这个好消息。向她表示祝贺”。
此次屠呦呦很幸运,走进了诺贝尔委员会的视野。
这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的坚持,也是屠呦呦自己对科研的执着,让中国医药再一次走向国际舞台。
“恭喜屠呦呦。她的研究是独特的,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其他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由于生物医药发明的独特性,我们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去证明,这种药物是无毒的,是可以用于治疗的。” 安德森教授说,“中医关于中草药有着丰富的知识,而西方科学家可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中草药进行分析提炼。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完美地把这些结合在一起。她的获奖说明,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会得到丰硕成果,它是一加一等于三,而不仅仅是二。屠呦呦是该领域的首创者,她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
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研究员顾丰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对中国中医中药的发展和进一步的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医中药是人类的重大发明,有几千的历史。中医中药的实践和哲学史非常伟大的,但是中医中药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和研究,尤其是在分子学领域的研究。屠呦呦的发现和研究工作为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就应该像她这样,从分子学角度研究出中医中药的药物作用,为人类造福。中医中药要与时俱进,环境在变化,药物成分和产量也在变化,我们需要从分子水平研究出中医中药的机理和原理,从而为人类做出贡献。
“相信屠呦呦来领奖时一定会非常欣慰。由于生物医药发明的独特性,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去证明,这种药物是无毒的,是可以用于人体治疗的。这么多年的研究终于得到承认。她的科研经历对年轻科学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认准了一个领域,就要坚持去做,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安德森教授期待着可以亲自把这一好消息通知到屠呦呦教授,期待着12月颁奖典礼时和她的首次相聚。
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当时,屠呦呦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但她们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最终,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